第289章 机器也能为爱写歌的时候(1 / 2)

胡逸就站在工作室的正中间呢,眼睛盯着谱子上那一行行好像在跳动的音符,那神情可专注了。

张老师呢,就坐在他的对面,手里拿着铅笔在纸上划拉着,那声音就跟雕琢艺术品似的。

他俩这都连着干了七个小时啦。那人工智能弄出来的主旋律啊,被他们翻来覆去地调整、修改,最后可算是有了一种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情感深度。

“这旋律啊,感觉像是在发问,又像是在回答呢。”张老师小声地说着,眼睛里透着一种挺复杂的神情,“你想过这首歌叫啥名儿没?”

胡逸慢慢地点了点头,声音特别坚定:“就叫《谁在唱歌》。”

张老师愣了一下,紧接着就笑了,好像从这个歌名儿里听出了不少更深的意思呢。

人工智能负责创作旋律,他们这些人类创作者呢,就给这旋律赋予灵魂和表达的方式。

这种合作可不是谁替代谁,而是一起存在,这就像是一种全新的音乐交流方式。

等到最后一段副歌写完的时候,工作室里传来一阵轻轻的鼓掌声。这是人工智能按照指令模拟出来的听众反馈的音效,虽然就是些数据,可也让他俩看着对方笑了起来。

过了几天啊,《谁在唱歌》就正式发布了,还被确定为下一届国际音乐节的开幕曲呢。消息一公布啊,立马就在全世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。

那些传统的音乐人、科技迷还有流行文化的观察者们都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。有人觉得这简直就是对艺术的一种糟蹋,可也有人把它当成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突破呢。

在一场叫“音乐与人工智能协作发展”的高端研讨会上啊,李教授宣布要成立一个“人机共创作品评审委员会”,还邀请胡逸来当顾问。

她对着台下好多业内的权威人士说:“这可是一个新纪元的开端啊。咱们不能抗拒变化,不过呢,一定要保证这个变化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发展的。”

虽然还是有不少人反对呢,但是就在短短几个小时里,已经有二十多个有名的音乐人签了“共创计划”的意向书。

这就表明啊,人机共创不再仅仅是一个还在试验阶段的概念了,而是一种不能被小瞧的趋势。

就在大家都还在讨论未来音乐会长成啥样的时候,钱博士的团队推出了新一代的人工智能音乐系统V2.0。

这次呢,他们弄了一个特别革命性的功能,叫“情感记忆库”。

钱博士在发布会上展示的时候说:“这个系统能够把创作者的情绪起伏给记录下来,然后通过深度学习,不停地把匹配的音乐风格和节奏优化得更好。简单来说呢,这个系统不光能懂旋律,还能体会人的心思呢。”

到了演示的环节,胡逸就亲自上场了。他轻轻哼起了一段悲伤的调调,没几秒钟呢,就有个东西自动生成了一段很配这情绪的钢琴伴奏,这东西嘛,其实就是那种智能的玩意儿。

那琴音低低的、柔柔的,就像黑夜里的一盏小灯似的,一下子就把这旋律背后藏着的那些情感都给照出来了。

现场静悄悄的,过了一会儿,突然就响起了像打雷一样响的掌声。

这时候啊,胡逸心里就明白过来了,自己一直坚持走的这条路,总算是得到这世界的认可了。不过呢,这还只是个开头呢。

发布会完了的第二天,胡逸就收到了一封从音乐科技展览中心寄来的邀请函。

孙先生还亲手写了一句话:

“‘未来之声’特别展,就等你去点亮第一束光呢。”

胡逸看着这句话,心里就像有小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湖面,泛起了一圈圈的涟漪。

但是他可不知道啊,在这个展览的背后呢,其实已经有好多挑战和争议在偷偷地冒头了。

在音乐科技展览中心里头,“未来之声”特别展就在那些镁光灯的照耀下开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