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七绝?咏后秦赵公姚旻》
羌营砥柱定山河,谏语平消万顷波。
不向麟台争笔墨,长安麦浪自为歌。
公元393年深秋,长安城的皇宫里,药味儿浓得能熏跑苍蝇,死亡的气息比关中的雾霾还重。后秦的开国老板姚苌同志,躺在病榻上,眼看就要去见他老仇家苻坚(前秦天王,被姚苌勒死)了。他把太子姚兴和几个心腹重臣叫到床边,上演了一出经典的“托孤”戏码。当姚苌用尽最后一口丹田气,郑重念出“太尉姚旻”的名字时,这位赵公大人心里可能正疯狂吐槽:“老板,您这临终KpI分配得可真够重的啊!” 然而,历史的戏剧性在于,在五胡十六国这个堪称“帝王坟场”和“权臣屠宰场”的时代(平均帝王寿命不到三十,权臣灭门是家常便饭),姚旻同学,这位后秦的赵公、太尉、太傅,竟然成功解锁了善终的托孤重臣成就!这难度系数,比在洛阳跳火圈还高,堪称乱世中的“职场锦鲤”。
一、 从部落小伙到帝国cEo:羌营里的黄金搭档
姚旻,字景嶷,南安羌人,根正苗红的羌族豪酋世家出身。他和后秦的创始人姚苌,那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族兄弟(虽然不是亲的,但属于同一个强大的羌人部落集团)。公元384年,当姚苌同学觉得给前秦打工没前途,毅然决然“炒了老板苻坚的鱿鱼”,在渭北马牧(今陕西兴平一带)竖起“后秦”大旗创业时,姚旻就是最早加入“羌营创业团队”的核心合伙人之一。
想想当时的局面,姚老板这公司开得可真叫一个惊心动魄:东边,慕容家的鲜卑铁骑(西燕、后燕)虎视眈眈,随时准备把你当肥羊涮了;西边,前秦的“钉子户”皇帝苻登,带着他的“复仇者联盟”,咬牙切齿要给你老板姚苌来个“父债子偿”(苻登是苻坚的族孙);南边,东晋的“王师”虽然有点佛系,但也时不时想“北定中原”,顺便把你这个小政权收了。这简直是地狱级难度的“创业副本”。
姚旻在史书上第一次闪亮登场,是在公元387年的一场大危机里。当时,前秦的将领兰椟被西燕的慕容永(也是个狠角色)团团围住,眼看就要领盒饭。兰椟急眼了,赶紧向隔壁的后秦老板姚苌喊救命:“老姚!看在当年一起揍过苻丕的份上,拉兄弟一把!” 姚苌一看,觉得这是个刷声望和地盘的好机会,袖子一撸就准备亲自带兵去“英雄救美”。
就在这热血上头的时刻,姚旻和他的好搭档尹纬(一位汉人谋士,后秦的超级智囊)跳了出来,死死拉住老板的缰绳:“陛下!您可别冲动啊!(内心oS:老板您这暴脾气啥时候能改改?)您想想,您要是带着主力呼啦啦全跑了,咱们的老冤家苻登那个老狐狸,他能闲着?他肯定抄家伙来偷咱们的辎重粮草大本营啊!到时候,您是救了个兰椟,可家让人掏了,咱们喝西北风去?这买卖血亏啊!” —— 这番话,堪称羌族版的“主公!三思而后行啊!” 有理有据有节,姚苌虽然是个猛人,但脑子还在线,一拍大腿:“有道理!” 果断放弃亲征计划,转而玩了一手漂亮的“声东击西”,突袭了另一个叛将苻师奴,大获全胜,捞了不少好处。姚旻同志凭借这次精准的“风险预判”,成功在“羌营董事会”站稳了脚跟,奠定了其首席战略分析师的地位。
两年后(公元389年八月),真正的“大考”来了!前秦皇帝苻登,这位对姚苌有着“杀祖之仇”(苻坚被姚苌所杀)的狠人,亲率大军,浩浩荡荡杀奔后秦的命根子——安定(今甘肃泾川北),屯兵在苟头原,摆明了要跟你玩命。
姚苌和姚旻这对黄金搭档,立刻上演了一出精彩绝伦的“双簧”。姚老板大手一挥:“老姚(指姚旻),你坐镇安定大本营!给我看好了,别让苻登那老小子把咱们家拆了!” 然后,姚苌自己亲率三万精锐骑兵,趁着月黑风高,玩起了“敌后武工队”,长途奔袭苻登的命脉所在——大界粮草基地!这一仗打得那叫一个漂亮!不仅把苻登辛辛苦苦攒的粮食烧了个精光(估计够苻登哭晕在厕所),还顺手俘虏了苻登的皇后毛氏(史上着名的美女兼女将,可惜红颜薄命)和他的两个亲王儿子!等姚苌带着战利品和俘虏凯旋时,姚旻在安定城头稳稳当当,把城池守得固若金汤。这一攻一守,配合得天衣无缝,堪称五胡版“黄金搭档教科书”。姚旻再次证明:自己不仅能当“参谋长”,当个“守门员”也是一流!
二、 托孤副本通关秘籍:在老板的猜疑与信任间“走钢丝”
公元393年那个药味冲天的冬天,姚苌老板终于走到了生命尽头。临终托孤,他点了五个人的名:姚旻、尹纬(汉人谋臣)、姚晃(宗室)、狄伯支(羌族重臣)、焦遗(不详,疑为汉人)。这名单,堪称姚老板的“政治智慧结晶”:有自己人(宗室姚晃),有外族能人(汉人尹纬、可能还有焦遗),有本族重臣(狄伯支),而姚旻,正是其中那个关键的平衡大师!他既是根正苗红的姚氏宗亲(老板信得过),又有实实在在的治国理政能力(活儿干得好),身份上还带着“羌族部落代表”的光环(群众基础牢)。这配置,活脱脱就是后秦版的“诸葛亮(智谋)+ 赵云(忠诚+宗亲色彩)”合体升级版!
此时的姚旻,官职已经是太尉(军队总司令)、尚书令(行政首脑),爵位是赵公(顶级爵位),位列三公,位极人臣。
新老板姚兴上位后,姚旻的地位不降反升,加封太傅(皇帝的老师,荣誉顶格),成了辅政班子的绝对c位。在姚兴推行一系列旨在“做大做强”后秦的汉化改革关键期,虽然史书对姚旻的具体工作描述有点吝啬(气哭历史爱好者),但我们从姚兴的施政方针里,绝对能闻到姚太傅的汗味儿。
尊儒兴学,打造文化Ip:姚兴(在姚旻等辅臣支持下)在长安城搞起了“超级大学城”,重金聘请姜龛、淳于岐等当时顶流的大儒来开讲座。最夸张的时候,来听讲的各地学生超过万人!为了鼓励大家来长安“留学”,姚老板甚至下令:凡是来求学的儒生,一路过关卡统统放行!这政策在当时战乱频仍、关卡林立的北方,简直是破天荒的“人才引进绿色通道”。想象一下,一群穿着儒衫的书生,拿着“求学签证”,在军阀割据的地盘上畅通无阻,奔向长安,这画面是不是有点魔幻?姚旻这帮人,硬是把长安打造成了乱世中的“学术绿洲”。
律法清明,建设法治社会:后秦还开设了专门的“律学”培训班(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司法专科学校?),培养专业的法律人才。对于疑难案件,地方官可以直接上报中央,而皇帝姚兴本人,经常亲自坐在“咨议堂”里听审断案(有姚旻等辅臣在旁协助)。这种重视司法公正的态度,在视人命如草芥的五胡时代,简直是一股清流。姚旻他们,是在努力给后秦这台战争机器装上“文明的刹车”。
节俭安民,走可持续发展道路:遇到灾荒年景,政府会释放那些因活不下去而“自卖”为奴的人(相当于政府赎身)。朝廷还三令五申禁止奢侈浪费,皇帝姚兴带头做榜样,把豪华的金银车马都弃用了。这种“勒紧裤腰带搞建设”的精神,让饱经战乱的关中百姓,总算能喘口气,恢复点元气。姚旻作为辅政核心,这些政策能顺利推行,没他在背后协调各方、保驾护航,光靠年轻的姚兴,难度系数太大。